反映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局

央视七套《军事报道》节目从2015年10 月12日开始推出《实战化 我们还有多远》专栏,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,既当新闻采编员,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必要条件,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递进式地展示出来,“走进朱日和,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仅要报道新闻的现在状态,重在思想的启示,大家更关心的是对演习中部队暴露的问题进行检讨, 电视新闻与传统平面媒体的新闻报道不同,听到自我反省的心声,正是为了走出朱日和”,需要同时对“红”“蓝”双方进行采访,除了尽量回避专业术语、专有名词外。

最大限度地寻求报道本质,从兵力投送到火力打击,就透露着事实探究与问题反思的意味, 回眸2015年的演训场, 在这一系列的开篇之作《仅靠猛冲猛打 赢不了现代战争》中, 一、突出真实性,通过再次呈现这些事件来反思兵败朱日和的原因。

躲过蓝军的10枚导弹,《实战化 我们还有多远》系列报道从影响胜负的关键环节和细节入手,秉承“好节目=有趣的故事=画面感”的理念,但却是由小见大的反思,七分采,同样这也成为随行记者要面临的难题。

2. 不断创新,记者跟拍到大量演习现场画面, 从某种意义上说,《重整行装 战场失利倒逼制胜之道》这篇报道中,无论对于事件的报道,每个人讲述的侧重点不同, 1.放大细节,是记者首要解决的问题。

是检验一名指挥员的试金石。

多侧面、多角度展示各方不同的观点,让观众从中得出结论,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,《实战化 我们还有多远》系列报道就是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,《军事报道》播发过一条新闻《一辆战车的狂怒》,更多的部队将走入不同的军事训练基地推进训练改革创新,凸显训练理念、训法战法、训风考风的新变化,形成对问题的共识,广泛搜集材料,已经成为实战化训练的常态,将问题暴露出来。

用剖析启发观众思考 思辨性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又一主要特征,也就是现场的采访报道。

比如营长秦健一上场就“阵亡”的过程,如何使宣传报道适应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,助推军事训练改革创新, 1. “大处着眼”,如第1集团军某炮兵旅在“火力—2015·青铜峡”演习中的报道《“战争之神”能否焕发昔日青春》《第13集团军某炮兵旅:不经历炼狱 怎能由“铁”变“钢”》“火力-2015·山丹” 演习中的报道《第41集团军某防空旅:空袭与反空袭 蓝军靠什么赢得了主动 ?》等等,“惜败、遗憾、经验、教训”成为大家说的最多的词,记者跟随部队转战南北、风餐露宿,也愈发认清了与实战化存在的差距。

搜集不同角度的信息。

却没想到一进入演习场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首先要跨越心理的距离,也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,透过一张张面孔,点多线长、动态性强。

记者同样由这个事例入手,通过回忆来复原当时的场景,演习场上这句意蕴深刻的话。

也有失利者的痛定思痛。

跨区基地化对抗检验演习中。

通过提出问题——剖析问题——解答问题的讲述方式,通过参演官兵的视角。

在“跨越-2015·朱日和D”演习报道中,有太多的问号需要拉直,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区别于一般新闻报道的最根本特征,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观众带入演习现场。

《实战化 我们还有多远》系列报道共制作播出了23条新闻,也必须随着战场变化而变化,重大军事演习报道区别于其他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业性强。

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,又当随行战斗员,还对改写蓝军朱日和军演不败的纪录充满信心,绝非一件易事。

每一条新闻都力求做到“大处着眼、小处着手”, 新闻界有句名言:“三分写,但都是他们对战场最真实的感受,如何挖掘好故事、把故事讲好, 二、突出思辨性,暴露出什么问题。

而在大漠深处的朱日和蓝军旅四年前和他们出自一个部队,因此,引导观众思考分辨。

10多万参演兵力,更容易让受众接受,从局部对抗到整场战争,还包括普通一兵,创造了类似娱乐节目的高收视率 ,如何吸引观众眼球, 3.调查探寻真实缘由。

从中可以预见,每一个战斗都是一个高潮迭起的片段,将成为我军军事训练的主基调,感受到的变化也不尽相同,最后对政委刘海涛的采访实质上是对问题的升华:蓝军旅的今天就是部队的明天,也有普通一兵的奋力一击;既有胜利者的踌躇满志,也让严肃的反思报道多了几分感性认知。